人工智能發展的勢頭,越來越洶涌。最新出版的《自然》雜志顯示,全球研究機構2015年至2021年期間在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學領域的科研產出增長情況,相關研究呈指數級增長曲線,中國在這一領域位居全球第二。在脈脈上已經有多個脈友將人工智能列為未來最具前景的行業TOP 10,可見大眾對其高昂的熱情。
(圖片來自脈脈)
脈友的熱情其實是可以完全理解的,從另一個數據看,在2015年至2021年,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 )所追蹤的 82 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AI和機器人學方面的論文數量逐年快速上升,呈指數級增長曲線。僅兩年時間,這些期刊中與這兩個主題相關的文章數量就從2019年的不足4000篇,增至2021年的接近7000篇,由中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產出的文章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國內對于AI整體的資源、人才投入十分可觀。
在落地上,國家也加快標準落地,近日《信息技術計算機視覺 術語》、《信息技術 人工智能 術語》、《信息技術 生物特征識別 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正式發布,這也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布的第一批國家標準,預示人工智能將進入標準發展快速通道。脈友也發帖稱,上海等地也成立了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更好引導產業發展。
(圖片來自脈脈)
整體環境利好的情況下,AI已經取得不錯的落地實踐,比如AI繪畫、AI象棋機器人等產品,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AI仍有進步的空間。比如,AI 可以在國際象棋和圍棋等游戲中輕松擊敗任何人類對手,但并不具有足夠的穩健性,在面對新事物時經常遇到困難;AI 還做不到‘”走到架子上、取下棋盤、布置棋子并在游戲中移動棋子”這一系列的簡單行為;AI 的感覺運動能力還無法與四歲兒童相媲美,甚至是更簡單的動物也比不上;AI 缺乏與不可預測的世界互動的能力,難以處理新情況,而這種能力是所有動物毫不費力就獲得的基本能力。
所以,盡管市面上有一些聲音宣揚人工智能將代替人類,不過從目前來看,大部分人還是更認同,有脈友就認為,短期內,AI還沒法取代我們的繪畫師和視覺設計師,而且AI繪畫還涉及版權問題,商業化道路還由一段路要走。
(圖片來自脈脈)
不過,隨著算法、芯片、云計算、感應、仿生等多項技術的不斷發展,AI注定是信息革命后人類的又一次躍遷,相關的行業、人才都將迎來一段黃金時期,職場人可以密切關注相關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