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武冰聰
編輯 |
近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雇傭關系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就人工智能是否在未來代替就業的議題做出研判。
機器跟人類搶工作,被稱為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機器與人工就成為了工作場所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行業進一步發展,AI機器人已經悄然在職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打工人不禁擔心,AI同事上崗,是否會引發失業率的提高?
此前,BBC引用調研公司牛津經濟(Oxford Economics)數據分析后得出結論,到2030年前,全球大約2000萬制造業工作將消失,這些工作崗位的任務將由自動化系統承擔。而且,這些下崗工人如果想到服務行業另謀出路,也會發現那里正在迅速被機器占領。
報告顯示,在短期內,人工智能替代就業的趨勢還沒有體現出來,對求職者而言,短期內暫時不用擔心大規模的“機器替代人導致失業”。
然而,報告提出,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數字時代的大趨勢已經滾滾而來,企業的業務模式和組織管理方式需要進行數字化的轉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勢必會帶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數字技術在工作中的普遍應用,從而導致職位招聘數量的變化。至于這個時間點在哪里,還取決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展和深度,值得未來進一步關注。
近幾年,AI機器人訓練師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在我國,被人工智能人才訓練出來的機器人,已經成為了電商客服、餐廳服務員,走上工作崗位。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認為,即使AI機器人進入工作場所,但技術類工作在未來仍具備不可取代性。李強指出,在未來非技能類、非公司核心技術類的崗位可能會逐漸兼職化。而所有和技術相關的工作,相對來講比較穩定,而且從近年數據來看,招聘的需求量一直在擴張。
我國的人口和勞動力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勞動密集型產業多、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速度快?傮w來說,面對機器人的崛起,職場人不必過度擔憂,提升自身工作技能方可在未來保持職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