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主辦的首屆《資本論》與當代人工智能發展高端論壇以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行。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及相關科研機構的約400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吳沛東出席會議并致辭。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陳學明認為,研討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深入對《資本論》的基石勞動價值論的研究,要研究人工智能的發展究竟如何,以及多大程度上影響著勞動的性質,特別是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人工智能的發展究竟是證實還是證偽了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雖然不是由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但是它確實構成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乃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核心標志就是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目前社會上對于勞動價值論存在不少認識誤區,為此,必須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有兩個方面的工作必須做好:一是要“完整、準確地理解”,不能斷章取義,隨意曲解;二是要結合新的實際,對勞動價值論加以“守正創新”。
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魯品越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側重諸如機器人取代人的可能性、機器與人的主體性關系等問題,很多時候并未把握住人工智能問題的核心!顿Y本論》明確了勞動的二重性,人工智能作為生產工具,其本質也基于這種二重性。所以,對人工智能的研究,重點應關注其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所發揮的作用。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人類思維與基于大數據算法的機器思維的本質性區別,這種區別決定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無法離開人的智能。因此,應該從這一點上重思人工智能作為構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新方式與手段。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王天恩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根本改變社會生產的性質,也將為進一步深入理解當代社會生產發展中的資本提供更高層次整體觀照。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和物關系發展有三個基本階段:資本通過人支配物的發展階段,資本通過物支配人的發展階段,人類以信息支配物能的發展階段。在第三個階段,人工智能的發展意味著人類創造活動的對象化向創造性本身的對象化發展;而非創造性勞動由人工智能承擔,則意味著社會生產的主導角色由“資本”轉向“智本”。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成素梅研究員指出,人工智能不僅將人機關系從相互排斥拓展到人機合作乃至融合階段,而且形成了人機之間的雙向賦智過程。智能機器的內生自主性賦予其雙重屬性:物質性與類人性,從而在人與工具之間創設了一類新的存在物。這不僅對建立在人與工具二分基礎上的概念框架、思維方式、社會建制、制度安排等提出了挑戰,而且使勞動形態越來越具有靈活性、趣味性、享樂性、多樣性。未來,人的精神追求將取代物質追求成為社會生活和行為選擇的主流價值,休閑將會成為未來勞動的新境界。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王慶豐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要求我們追問“后人類”問題。“后人類”有三種類型:通過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改造過的人種;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制造出的機器人;人機接入與融合。其中,第二種意義上的“后人類”是我們反思批判資本主義文明的主要對象。我們可以從《資本論》中受到啟迪,它揭示了物質生產方式從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轉變,在大機器生產中機械化勞動擺脫了人本身器官的限制,又讓人變成了機器的一部分。而在未來的智能大產業中,智能勞動可能會完全擺脫人本身的限制。對“后人類”時代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問題的思考,是我們研究“后人類”概念最大的價值。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閆坤如教授指出,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人類勞動方式的變革。數字勞動改變了人類勞動的形態,但沒有改變勞動的本質。數字勞動是用戶消耗在數字平臺上的一種創造性勞動,具有數據商品化、產消一體化、算法優化的特征。數字勞動是對勞動價值論的繼承與超越的結果,它同樣具有二重性,成為價值創造的源泉并實現了勞動過程的新飛躍。數字勞動的“休閑化”使得生產與消費趨于統一,勞動成為人類生活第一需要具有了現實可能。
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中國人學學會秘書長張梧反思了有關人工智能的三種理論迷思。第一種迷思認為,人工智能將在認知上超越人類并會支配人類。這種迷思混淆了智能與智慧,沒有看到人的認知能力乃至智慧是社會生活的產物。第二種迷思認為,人工智能宣告馬克思機器理論已經過時。這種迷思沒有注意到馬克思對機器工具與機器體系的區分。人工智能仍然遵循機器體系的邏輯,并沒有超越馬克思所說,反而凸顯了馬克思觀點的深刻性。第三種迷思認為,人工智能等技術將使人類走向“共享經濟”并步入理想社會。實際上,目前人工智能依舊服從相對剩余價值的積累邏輯,因此不可能單純依靠諸如人工智能等物質發明就能進入理想社會。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永章教授指出,在不同的生產關系下,技術體系發揮的作用限度以及技術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要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合的“社會形態”來看人工智能技術體系,才能真正認識技術的本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已經打開了AI數字技術應用的廣闊空間,要利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今后,要進一步用新發展理念指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使數字技術與新發展理念融合,利用智能數字技術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華東政法大學高奇琦教授認為,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共同富裕的愿景更加具備可以實現的條件。但智能革命并不能自然地導向共同富裕,因為智能革命可能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也可能會出現勞動異化的情況。同時,西方國家在大型平臺企業的主導下對欠發達國家會形成數字殖民效應。因此,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要認真思考智能革命所提供的根本性動力。只有擁抱智能革命,才能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并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對于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和風險,我們也需要未雨綢繆,做好前瞻性研究。
會上,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智能科技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舉行了揭牌儀式。
轉載請注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